擬聲擬態語
在日文中,常有些細微的描寫詞,這也是中文母語者最常遇到的困難。比方說中文裏的「靠北」、「很鳥」、「拖泥帶水」,這些詞在日文裏要怎麼說?如果按照日文的正常翻譯,連「拖泥帶水」這個中文四個字就解決的狀態,都可能需要一大串的日文才能夠把其事物的狀態解釋清楚。
當然,日本人在遇到生活中所可能遇到的各種小狀況,也不會都用一大串的語言來形容。日本人在這種狀況下使用的,就是所謂的「擬聲擬態語」。顧名思義,這些詞就是用來模擬事物的聲音和狀態的。
大家別忘了一個鐵則,就是日文其實是聲音重於文字的語文。
在早期日本文明開始發展的時期,享譽全世界的日本歌集「萬葉集」雖然是用漢字寫成的,但是卻是借用當時漢語的發音來寫出日文發音,也就是所謂的「萬葉仮名」。既然日文具有這種特性,我們以表義語言中文為母語者,就必須試著去適應這種用聲音直接形容事物的語感,也就是擬聲擬態語的重點。
ドキドキ(心跳的聲音,所以就可以用來表示緊張、興奮等心跳快的狀況)
ドカン (爆炸時的聲響。所以當突發、爆發、爆炸時就可以單用這個字)
ずるずる (重物在地上拖時發出的磨擦聲。所以就可以拿來作事、狀況慢慢拖、不順利的拖泥帶水狀)
ゴタゴタ(go 和ta 兩個字都是噪音性比較強的字,所以合在一起就是發出噪音、或是一直埋怨一直念,也就是台語說的「靠北」)
基本上,重視聲音的日文裏擬聲擬態語算是一個重要的靈魂,所以擬聲擬態語可以拿來當成名詞,也可以拿來當成動詞、形容詞。所以擬聲擬態語大部分都是可以直接拿單字就來應用,只要一個短短的單字就可以表現出你要表達的狀況或感情。接下來,只要把你想表達的意思用你的直覺翻譯成日文,就可以說出很多高層次的日文了。舉例來說,只學了上面四個字,我們就可以拿來應用:
彼の前で、私はドキドキする。擬聲擬態語可以直接在後面加する這個動詞。就成了「我在他面前心跳很快」。至於是緊張、興奮都有可能。而心跳快是因為在喜歡的學長前,或是在恐怖的長輩、惡人面前,也是都有可能的。日文的這句原句,只是講出「我」的心跳很快,而這短短的一個字,就可以形容出「緊張」、「興奮」等感情。而下一句:
ドカンと爽快感
之前我們提過「と」除了「和、與」這個意思以外,還有「直接引用」的意思。而上一句當然不是「爆炸聲和爽快感」的意思。所以這個と當然就是直接引用的意思了。那這句的直譯就變成「像、或是發出爆炸聲的爽快感」,翻成通順的中文就是「爽快到要爆炸的感覺」。不過要注意的是日文的爽快是清新暢快的感覺,不是台語說的「爽」就是了。
このことは、ズルズルとなっている。
上句的意思大概可以猜得出來了。既然事情會變得像拖重物般的磨擦聲,那當然就是「事情變得很不順」了。這就是擬聲擬態詞的應用。注意,只要能夠善用擬聲擬態詞,日文程度將會再次大增。切記過去北韓潛伏在日本的間諜說得一口流利的日文,最後會露出馬腳,就是因為所用的日文無法順利運用擬聲擬態語,而被發現不是純正日本人的!
擬聲擬態語的第二段階----更細緻的形容方式
一 發聲時輕重的奧妙
上面我們已經可以發現,光用擬聲擬態語就可以說出很多很細微狀態的日文形容了。而當習慣擬聲擬態語的日文語感之後,甚至很多人遇到第一次看到的擬聲擬態語,就可以從其發音知道其大致意思。接下來,我們用具體例子來說明把擬聲擬態語更細分的方式:
バタバタ 作事慌張的樣子パタパタ 啪打的聲音
ズルズル 重物拖行聲、延伸為不順之意
スルスル 滑動的聲音
とろとろ 水流的聲音、延申液體流下的樣子
どろどろ 一樣是液體,但是卻是「膏膏的」,所以引伸為內容不堪、重口味的人際關係爭鬥
有沒有發現,上面幾個字都長得很像,唯一差別只在點點(濁音)、圈圈(噴氣音)的有無之間,但意思卻不同?那我們要怎麼判別?
很簡單,只要回到「日文是以聲音為主的語言」這個大原則就行。試想,有點點的濁音,和沒有點點的清音,哪一個聽起來是比較用力的感覺?也就是說,以上面的例子來看,只要是有聲字,其力道、重量就是大於無聲字。意即:
濁音>噴氣音>清音
也就是說,你只要知道其中一個擬聲擬態語的意思,就可以延伸知道其他字的意義。既然ズルズル是拖動重物時的磨擦聲,那麼沒有點點的スルスル,是不是就是無阻礙的推動物品聲,也就可以延伸是「順利、按計劃」的意思?既然水流是とろとろ的話,那加了點點的どろどろ,是不是就是水「膏」到流不動的樣子了?用上面幾個看到的字,大家試試下面的中文,應該用什麼擬聲擬態語來說?
- 甩乾濕浴巾的動作
- 吸拉麵的麵條進嘴裏
- 水溝裏的水
- 分分合合好幾次的情侶
二 以狀態表現的擬聲擬態語
上面提到的是以聲音作為判斷的擬聲擬態語,但同一個擬聲擬態語,在日文中卻可能看到下列的表現方式:
パタパタ 拍打拍動的樣子
パタッと 拍了一下
パッタリ 原來會動的東西靜止不動了
同樣是用「パタ」這個字組成,上面卻代表了三種不同的狀態。為什麼?
其實雖然以上三種狀態是以文字的構成來表現不同的狀態,但是其實他們的真正原理還是脫不了「聲音」這個要素。兩個パタ組合在一起,就表示這個狀態是不間斷的。而第二個字的促音小「ツ」,在念的時候是要間斷、停頓的,所以就代表了一種突然、瞬發的狀態。而第三個字最後的リ,在日文裏是動詞的名詞化,所以就代表了這個動作是單純的發生一次之後,就成為了固定的狀態,從動詞成為了名詞,成為了一個靜止的現象。
這樣對照上面三個詞,是不是更能了解擬聲擬態語的用法?如果能精通擬聲擬態語,對日文的程度將大有幫助,更接近日文母語話者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