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超直覺日文學習法(一) 基本概念


一、日語的基本概念:

構成日文的主要元素,最重要的就是「助詞」。所有的單字及片語組合,其意思都決定於助詞的位置。因此,學會日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搞清楚「助詞」的 意義。
  1. 日語的組成

日文的基本構成和中文不同,也因為這個不同,造成日語和中文的思考邏輯不同。
例:
中文:吃飯      日文:ご飯を食べる

食べる是吃,而ご飯則是飯的意思。如果直接翻譯的話,會變成「飯吃」。但這是錯誤的理解方式。正確的理解方式,是
ご飯=飯     を=助詞,”把”     食べる=吃
所以  ご飯を食べる=把 飯 拿來  吃
不管如何,日文的基本形都是
A   is   B=   例:私 は 学生です。

②助詞的重要性

所有的日文句子意思,都決定於助詞,所以認識助詞,是日文程度提高的最重要關鍵。而所有的助詞,都是作用於助詞前的那個字。比方說  学校に 就是「在學校」或是「往學校」,而 学校を  就是「把學校…」。
重要助詞初級,粗體者為特別重要):
は=是。  等於英文中的be動詞

が=是。和は的差異在於が是「特定」的be動詞。何謂特定,比方:
私は行きます。    和      私が行きます。   兩者都翻譯成「我去」,但是意義不同。は是單純描述我要去這件事情,但是が卻代表「我就是去的那個人」。是在比方說需要有人去某處,或是有某個人去了某處,而說明我就是那個去的人時使用。
這個は和が的意思差異相當重要,也是日文程度高低的決定處之一。

で=使用、以。比方說:   バイク(機車)で行く。 就是「用機車去」的意思,翻成正確中文就是「騎機車去」,以此類推。

に=初級助詞中最難理解的字,可以有「從」、「在」、「往」、「之上」等意思,要看後面接的字決定其中文意思。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不管後面加什麼字,看到に就是直接畫箭頭至其前方的字,表示後面的動詞是作用在に前面的字上。例如:

学校に行きます。   行きます是「去」的意思,所以に變成「指向、方向」,意思成為「去往學校」。

先生に叱られた。   叱られた(しかられた)是「被罵」的意思,而に指向老師,所以被罵這件事情的指標指向老師,也就是「被老師罵」。

家にいる。      いる是「存在」的意思。存在於に前面的「家」,所以這句就變成了「在家」。
「に」是決定日文學習者能否從初級升上中級的關鍵。

か=表示疑問、不確定。加在句尾就是疑問句。

の=的。或是加在動詞後面,使動詞成為名詞。

も=也。

二、第一課的文法

①基本文法

這課在說明的是平述句,也就是「○○是xx」或是「○○不是xx」。
例:
私   は     学生    です。
我      是          學生        (日文句尾的附加詞,表示禮貌)

私   は     学生    では   ない(ありません)。
我      是          學生        (是)   (沒有)==整句:我不是學生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在平述句中,要表示否定是在句子的最後標出。但是一般教材都只指出這樣的公式,卻沒有指出為什麼。在這裏學習者必須要了解「為什麼」要用です 或是 では ない這樣的用法,而在說明之時,是否了解之前的助詞就變得十分重要。

です:

一般的初學者都知道日文的句尾要加です。但為什麼?在這裏,要說明一個學習日文的基本概念就是「要把句子拆成一個一個字的獨立解釋」。也就是說,其實在日文裏,每個假名其實都有它獨立的意思。而です可以拆成「で」和「す」兩個字。
之前說明過「で」是「用…來…」,而「す」其實正是日文的「作」(do)的古文體,也就是現代日文裏的「する」。那麼兩個字加起來,就是「用…來作」。而這個「…」,正是で之前的句子,舉例來說
私は学生 です。
雖翻成中文是「我是學生」,但用日文來思考的話,就變成「用我是學生這件事」「來作」,也就是說「當作、認定我是學生」。而其實單純「我是學生」這句話,在日文中是「私は学生」就可以說明的。特地再加上「當作、認定」的「です」(用「我是學生」這件事情來「do」)這種繞圈的說法,正是表示慎重、有禮貌,這也是「です」是有禮貌的用法的原因。

用這樣的方法記憶,有什麼好處?既然「す」是動詞的話,那麼動詞一定有過去式。而「す」的過去式正好是「した」。所以現在式的「我是學生」是「私は学生です」,過去式就是「私は学生でした」。把do這個動詞換成過去式,就是平述句的過去式了。

ではない(ありません)

ない和ありません,在日文中都是「沒有」的意思。後者是比較有禮貌的講法,其理由後面再講。這兩個字,在初級中用在平述句的否定用法。比方說:

私は学生ではない (我不是學生)

同樣的,為什麼「ではない」就是「不是」?回頭看助詞的用法,「で」是「用、以…」,「は」是「是」(IS),而「ない」則是「沒有」。那麼上一句話,如果直接翻譯,會變成

私    は    学生   では     ない。
(我        是        學生)     以…(括號裏句字)是    沒有的
也就是說,在日文裏這句話會變成「以我是學生為前提這件事,是沒有、不存在的」,翻成白話就是「我不是學生」了。
這就是日文的否定平述句的基本。

日文助詞第二彈
 日文最重要的兩個部分,就是助詞五段變化。助詞決定日文詞句的意思,而五段變化則是所有日文時態及用法變化的基礎。日文重要的助詞如下:


は=BE動詞
が=BE動詞,但意義與單純的「は」不同
を=把…用來…
で=使用、以
に=在、往
へ=往
と= 引用、與
から=從…
まで=到…為止
の=的

 日文助詞裏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每個助詞其實原本都只有一個意義,是在原本的意義下才延伸出其他的意思。也就是說,如果用單純背誦的方式,一個助詞有三、四個意義的話,那你看到一個沒看過的片語,你怎麼知道適用的是哪一個?因此,熟悉助詞的原始意義相當重要。

日文的「格」的重要性
 中文其實是個相當抽象的語言,所以在句子的組成上,常有主詞混亂情形,而慣以中文為母語者,也常有此現象。比方說:

「我常拜託那些爸媽制止吵鬧的小孩,但回答常都是「小孩還小,沒辦法」」

 這句話乍看下沒事,其實裏面有骨頭。第一句的主詞,是「拜託爸媽制止吵鬧的小孩」的「我」,但是下一句裏,「回答」的卻是「小孩的爸媽」。也就是說,在同一套句子裏,主詞變換了兩次,但是在中文裏卻不會有問題。不過呢,日文是一種「主詞構造」非常嚴謹的句子,所以如果這種「是誰、給誰、作了什麼」的關係不搞清楚的話,寫出來、說出來的日文就常讓人看不懂。這也就是所謂的日文基本句型裏的「格」。所以,在講日文時,我們常要注意的是詞與詞間的相互關係。而基本句,其實大概可分為兩種:
 A  是(は或が) B    「A是B」  這是直述句。
 A  是(は或が) 用B(で) 向C(に) 把D(を)+動詞
「A 用B 把D…(某某動詞)給了C」
例:
A     B     C      D
私は   車で   学校に    彼を送りました。
我(是)用車   到學校   (把)他 送去。

也就是說這句是「我用車把他送到了學校」。其中C、D位置可以互換,但是,在第二句型裏,日文裏必須要有「主詞」、「動詞」、「接受動作的受詞」三種重要的要素。如果句子裏沒有,那就表示就算被省略,聽話者仍然可以直接由話直接聽出被省略的主詞、動詞、受詞,而非句子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