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武士系列之二:以和為貴



 因為之前我們談到武士的起源,而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須來看看所謂「大和民族的基本精神」。這個基本精神,不是什麼「大和魂」,那太抽象了。更不是所謂「武士道」,不然,難道在武士出現之前的日本人都是假貨?

在上一個問題中,小弟提到了所謂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發生時期,是在進入奈良時代的前期階段。雖然日本在之前就經由朝鮮半島從中國習得了漢字和佛教,但是由大化改新開始,日本才開始將政治制度亦改為中國式的「律令國家」。

  在這裏,我們必須了解,律令國家的最重要要素為何?

  答案是,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和「公地公民」。日本從史前時代開始,其政治形態就接近部族合議制。後來雖然大和朝廷興起,最有力的部族壓制了其他部落而成為共主,但是在決定大事時,共主仍然無法像中國的皇帝般獨裁地決定所有重要事項。這個傳統,一直到進入王朝時代,大和朝廷王族完全掌握日本之後仍然未曾改變。被譽為日本史上傑出政治家,執政期間對中國提出對等外交國書,並訂定王朝的主要官位制度的聖德太子,便在其訂定的十七條憲法中開宗明義說道:

  「凡事以和為貴」。

  「以和為貴」這四個字,將是接下來我們討論武士及日本民族時候的重要關鍵字。



(圖:日本傳說中的大政治家聖德太子) (圖:傳說中聖德太子所建的名寺院法隆寺建築)







  好吧。這個「以和為貴」的部族,接受了中國的律令制度。由於當時的中國是世界(或說東亞地區?)的第一先進國,所以日本為了跟得上時代的腳步,而學習先進國的制度,這個現象在現今的國際社會仍然可以看到。並且就因為日本王朝的部族聯合特性,所以引進中國的律令制度,而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是當時大和王朝的目的。

不過,就因為日本的這個民族性,所以當他們引進了中國的制度時,有兩個地方,卻是無法照單全收的。

第一個,就是公地公民政策。

理論上,這個地方剛開始時是成功的。當時的政權將土地分配給農民,而從農民的土地收成裏取一定的比率徵收為稅收。並且由於人民從政府獲得土地,所以人民有義務在政權發生戰爭或是需要勞動力時為政府所徵收從事勞役。這個制度,基本上等同於中國的屯田制度。但是剛才也提到了,要從事這個制度,先決條件就是要有強力的中央政府。但是後來的中央政權弱化的程度令人不敢相信,而讓整個公地公民政策全部瓦解,間接造成了武士的出現。其詳細的原因,會在第二點之後詳述。

第二點日本沒有從中國接收的,就是科舉制度。

中國四千年來,科舉制度造成了無數的弊害,但也造就了無數的人材。因為科舉,所以讀書人每個都閉關書房,每天研讀四書五經。結果就算高中狀元,堂堂進入朝廷任官,我們也很難講,這位歷經百考的讀書人就是個傑出的人材。最多,我們只能說他很會讀書,很會考試。當然有可能,這位狀元是個知行合一的高等人士,他的素行,就像他所熟讀的儒家經典般高潔。那麼科舉,就是造就了一名濟世濟民的一代清官。但是大多數的科舉出身者,心裏無非想著「馬的,老子苦了這麼多年,現在好不容易當上個官了,不好好對待自己一下,簡直天誅地滅」,所以上任之後,嘴裏當然一副「讀聖賢書,所學何事」的高調,但是背後關說收賄,樣樣都來。能夠把孔子的論語倒背如流,可不代表這個人為人處世就像孔子般高風亮節。

不過,科舉最少提供了一個寒門出頭的機會,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藉由這樣的考試制度,讓整個行政系統活性化,可以定時地吸收人材的新血輪進入國家體系。但是這樣的體系,日本從頭到尾,都不曾有過引進的打算。

為什麼呢?

當然不是因為日本的行政系統天生就完全無缺,或是日本的行政官員個個廉潔無私,行政系統有效率而絕不腐敗。事實剛好相反,到了外戚親政時代末期,日本的行政系統,只能用「爛」一個字來形容。不,應該說是「爛到底」。那麼那個時代日本的當朝權貴們,難道不知道當代的先進國有這種先進的制度嗎?

其實,不是不知道,是不能用、不敢用。

剛才提到,日本的傳統就是「以和為貴」。所謂的和,就是指人和人之間沒有互相的鬥爭。那麼,最重要的課題,當然是要避免任何會產生爭執的「競爭」。的確,在沒有選舉制度,也沒有民主思想的當時,政爭通常的結果,就是某一邊榮華富貴,而另一邊則家破人亡。這種以和為貴的思想發展到極致,最後就是採取安定重於進步的社會形態。因為進步,相對地就會帶來社會間的鬥爭和某些人的失勢。科舉,不用說是一種考試制度。考試,當然有輸有贏。考上了,當然是普天同慶薄海歡騰,但沒考上的人,可是萬念俱灰,痛不欲生。為了要避免這種情形,日本民族採取了一種最簡單的方式──血統信仰。

略有概念的人都知道,日本的始祖,是名為天照大神的女神。正確一點說,應該是天照大神的男孫由天上降臨到地面,而統治這個世界。當然,這是王室所編出來的神話,是真是假,沒人當面看過。而天皇家有資格統治日本,就是因為他們是神的子孫。而由天皇家分出來的無數子孫,則在天皇身邊,作為臣子輔佐天皇。而人民們,則全都是天皇家所分支出來的無數子民。天皇家的統治基礎就在這裏,這種以本家為貴的思想,到今日日本的鄉間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本家」和「分家」之間的地位不管是在經濟繼承或是祭禮儀式上,都可以說是天差地別。而這個日本民族的大本家天皇家,理所當然地可以統治日本。

問題是,那麼天皇家以外的家族呢?如果每個日本家族都是天皇家所分支,那麼追根究底,不是每個人都是神的子孫嗎?

沒錯,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日本才可以自稱「神的國度」。

不管我們接不接受這種概念,但這種概念,的確支配了日本千年以上。我們不能因為這種概念沒有理論基礎,就對其存在全盤否定。打個比方吧,就以最看不起日本,自稱泱泱大國的某個「五千年歷史大國」來說吧!誰敢肯定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誰看到了?明明信史就不到四千年,為什麼可以說自己「聳立五千年」?盤古神話,又高明天照大神說多少?我們在作異文化理解和比較時,沒有必要去作誰優誰劣的分析。尤其是這種討論不出結論的意識形態問題,我們只需要了解這種觀念的存在,至於對、錯,我們不必、也不是我們可以作判斷的。

回歸正傳,那麼除了天皇家以外,日本國裏,家族的優劣性如何決定呢?答案就是,看這個家族和天皇家之間血緣的親近度,接近者勝。由這個觀點,我們就可以了解為什麼到今日日本的鄉間,仍有所謂的「本家比分家地位高」的民俗觀。

好吧,天皇家是神的子孫,所以「萬世一系」,當個沒有完(其實這點也是相當值得爭議的)。那麼天皇以下的大臣百官呢?聰明的讀者應該知道答案了。沒錯,就是世襲。只要有血統信仰,根本不需要科舉。因為,偉大的血統勝過一切。在這裏的世襲,和中國的世襲基本精神完全不同。中國的世襲,是一種落伍的優生學概念,因為老子偉大,所以其子應該不會差到那裏去,因之世襲其地位,成果應該也不會相差太遠。雖然實際上,偉大的老子生出混蛋兒子的比例相當大。這種世襲觀念,基本上還是一種變形的「以才取人」精神。但日本的世襲,則是完全的血統信仰,當大臣的,永遠後代就是當大臣。當農夫的,就是永遠當農夫。因為大臣的血統就是比你偉大,和才能、人品一切無關。因為這些血統的源頭,都是繼承了天照大神血統的天皇家。人,怎麼可能高於神明呢?因此,越接近神明者,當然就是高貴人種。最高貴的,是統治日本的天皇家。天皇家的分支各貴族次之。各平民雖然出自也是天皇家,但於由於血緣離得太遠,所以身分卑賤。

「以和為貴」和「血統信仰」這兩個要素,造成了律令國家的完全崩潰。

當你生在日本,每天作得要死,但只因為你出身賤家,而作死都沒有往上爬的機會。而相反的,有個每天混吃等死,沒事還來糟蹋你一下的「貴族」,就因為他的出生家族高貴,所以他就可以這樣為所欲為時,你作何感想?

我想應該是心裏幹得要死吧?

這種不滿,當然短時間內無法傾覆整個國家體制。但是日積月累,還是會以某種形態爆發。而最後引爆的先鋒,就是這群名為武士的人們。之後,我們再來看看律令國家崩潰和武士發生的真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