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博士論文中招記

    沒錯,亦竹又回到日本來了。原因很簡單,又是為了那個苦惱自己已經快三年的日本博士學位。


    在還完了台灣的債務(因為拿了三年的公費獎學金,就得在台灣服務三年),最後還投身愛台聖戰之後,亦竹又提著簡單的行李,來到筑波大學和教授們奮戰。


  近年的筑波由於電車開通,變得比較熱鬧一點了。不然亦竹剛來的時候,鄉下得跟鬼一樣。

       亦竹的論文在多次添改之後,終於堂堂邁入十五萬字大關。而在和指導教官達成最後完成協議後,開始請教其他三位副審教授的意見。問題來了。

      其中一位,是同樣民俗學的老師,也比我的指導教授菜。雖然聽說他很雞巴,不過反正我的老師也還沒那麼快死,每次我來日本也都沒忘記拿點小禮物給他。據教授講,在他還健在的時候,他沒什麼殺傷力。

    另外兩位就妙了。一位是東洋史的史學教授,另外一位也是民俗學的教授,但是輩份和我老師差不多。在面談的結果下,民俗學副審說:嗯,你的立論不錯,但是我不贊成在台灣民俗和中華文化是可以分開的,這方面你要多多用實際調查的資料去佐證。以日本民俗學的客觀角度,有時候你寫時放了太多台灣人的感情了。

    好哇,反正是要學位的,你說了算。

    接下來換東洋史老師講話了。他說:嗯,你的論文觀點非常好。但是呢,引用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太沒有「學術專業」了,這樣作為論文不是很好。而且你是台灣人,應該站在台灣的角度,何必以日本民俗學的角度立論呢?


   哇咧。那到底你們那一個說的算啊?看了看指導教授,教授像大雄般傻笑中。

   一月初時只好再來報到一次了。幹。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思想.行動.司馬遼太郎

     最近,因為論文最終作業的關係,告別台南、台灣政治界的漫天硝煙,回到了日本。日本現在正是正式進入寒冬之際,和台灣不同的,由於室內到處都有暖氣,所以偶爾出門吹吹寒風,反而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四季分明的日本,在不同的季節都有讓人享受的不同寶藏。冬天的鮮蚵、草莓、亦竹最喜歡的滑雪(雖然最近一直被論文所苦,已經三年多沒去了),夏天的水蜜桃、煙火大會等等。四季的分明,直接構建了日本人的豐富感受性。


   說起來,亦竹是比較喜歡冬天的。喜歡那種因為寒冷而待在室內時一個人的隔離感,或是和其他人在一起時的共同感、安心感。不過,四季如春的台南,亦竹也同樣地喜歡那種無所事事的悠閒。善感的日本鄉間冬季和南國古都,雖然季節感全然不同,但相同的是那分帶有自省的優雅。


   熱帶台南的人們常讓日本人羨慕不已,因為整年適於人居的氣候,所以不知道疲勞、不管遇到任何的困難都能永遠保持樂觀的個性,讓台南人充滿了行動力和奇想。而四季分明的天氣,則讓日本人對於四週的變化察覺敏銳和善於感受。
  
   台灣人和日本人,一邊是行動和樂觀的民族,一邊則是思想和善感的民族。


    歷經了一場台南的聖戰再回到日本筑波,因為忙於論文而幾乎除了大學之外出了不門的亦竹,還是用了兩個小時,到書店買了幾本司馬遼太郎的隨筆集。這位曾寫過「台灣紀行」、和李登輝對談「台灣人的悲哀」的小說家,一直是亦竹的偶像之一。但亦竹喜歡司馬的小品集勝過其小說,亦竹對於日本史的認識,有一大部分來自司馬遼太郎的隨筆。


   把住宿處業者送的溫泉劑丟入浴槽中,在家中的溫泉裏一個人讀著司馬遼太郎的書,就是暫 時因論文所苦的亦竹最大的休息。活動力的民族台灣人,在寫文章時似乎常想著「這篇文章傳達了什麼重要意涵」、甚至是「這部書能不能賣錢」、「會不會受歡迎」。行動力當然很重要,但有時也需要像司馬遼太郎的文章這種接近和自己對話,用「思想」而不是用「邏輯」的片刻。


   希望回到台灣之後,這段時間的沈澱可以讓自己之後有更多的前進動力。讓外面嚴冬的白雪,反而成為將來內心引爆的燃料。